杭州网首页 栏目首页 栏目动态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使用帮助 栏目简介
  网上服务  
 
问题编号:191104123046 发表时间:2019-11-04
网友(139****5399):
关于增设斑马线红绿灯的建议
尊敬的市长先生您好:
杭州自实行“爱心斑马线,汽车礼让行人”活动以来,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市民素质和城市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作为一个杭州市民,深感荣耀!但是这政策实行多年以来,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有值得进一步改进提升的地方。

一、保障行人过马路的安全,光靠驾驶员的个人道德素质是靠不住的。
首先,这些年来,通过宣传,杭州驾驶员素质确实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公民道德素质总是参差不齐的,总是有些驾驶员的素质还未得到提升,仍然和行人抢过斑马线,这部分人虽然是少数,但对行人构成潜在危险却是实实在在的。其次,即使较高道德素质的人,也会遇到光线昏暗,开车分神,视野盲区的时候,尤其是视野盲区现象,旁边的车辆突然看见行人急停,由于视野被遮挡,看不到行人,驾驶员往往不会减速,从而对行人造成危险。再次,不少的电瓶车司机(尤其是外卖人员),连红绿灯都不遵守,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更是没有做到。我经常看到公交车停下以后,行人走过公交车前,却被突然出现在公交车里侧飞驰而来电瓶车吓得倒退几步。最后,有些行人由于迷信斑马线前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措施的有效性,下意识会放松自我保护意识,即使看到汽车速度很快,不考虑驾驶员的反映能力,认为自己有优先通过权,而依旧大胆穿越斑马线,而驾驶员会误判,驾驶员认为自己这么快的速度很快冲过斑马线了,行人肯定会让我先通过的,双方心理的博弈造成事故的发生。
虽然斑马线礼让行人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对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提供了很大保障,但是作为一个市民,也真实感受到,杭州过斑马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不少时候,尤其上下班高峰期,过斑马线是在前呼后啸的车流中,左顾右盼,如履薄冰般过去的,感觉其事并不好。
我想斑马线上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市交通管理部门肯定有数据吧,每个冷冰冰的数据后面,都是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被击碎的故事。数字背后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去挽救。在保障行人安全过马路上,措施肯定是越多越好,越完善越好,斑马线上事故率降低没底线。

二、斑马线礼让行人造成了很大社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现在市区很多幼儿园在上学和放学时候,安排家长协助交通执勤。由于上学时间和上班高峰时间基本重合,过马路的学生连绵不绝,汽车经常排着长队。其实行人过马路的优先权和汽车的通行权也得有个平衡,在上下班高峰期不能有一个行人过来,就让很多汽车排队等他通过,汽车等待的尾气排放、驾驶员的时间成本是否也应考虑一下。其实完全可以让行人等一会儿,集中一批行人再过。而现在行人过马路的优先权已经不分场景绝对化了。

三、建议: 增设斑马线红绿灯
综上所述,保障行人更安全的过马路,进一步提高汽车通行率,光靠“汽车礼让行人”是远远不够的。增设斑马线红绿灯,肯定比单纯依靠人心更安全更高效。
我也听说过,说设置行人红绿灯有标准的,几百米之内不能重复设置。我想如果有这种制度,这种制度也是为了保障汽车的通行效率。如果增设斑马线红绿灯,能够提高汽车通行效率,又更能保障安全,有什么理由不增设呢?斑马线红绿灯平时不亮,不影响汽车通行,只有人按了灯以后,才会亮起。在上下学/班高峰期,按下按钮后,要等若干时间以后,行人才可以通过,我想这总比斑马线上行人络绎不绝,汽车欲进难进,人车相争好吧。
即使增设斑马线红绿灯影响了汽车通行率,我想和生命安全相比,效率应该是排后面的吧。不然杭州地铁为什么要安排这么繁琐的安检程序?地铁安全性是一个不确定的概率问题,而每年斑马线上的事故率应该是一个血淋淋的确定数字吧。为什么概率极低的地铁安全问题值得几百万市民每天浪费几分钟时间,确定发生的斑马线事故为什么不值得投入区区财力人力呢?
“为人民谋幸福”,在这美好的新时代,没有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也没有比交通事故对百姓伤害最大的事情了。行人安全过马路,看似日常小事,实则意义重大。
愿杭州越来越繁荣美丽,杭州人民越来越幸福!

陈林
 
回复时间: 2019-11-04  
这位网友你好,感谢您的建议,我们会将其整合后提交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留存汇总,供职能部门决策参考。感谢您对杭网议事厅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能继续将您的意见和建议告诉我们。
 
 
联办单位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