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起领跑、示范、带头作用,必须在全市行政村全面制订实施行政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全市行政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全面实施,带动全市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理由如下: 一、行政村是乡村振兴的最基层组织。行政村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自治组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滴水中见太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是否实现,一个村行政区就是一面回音壁。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一个又一个行政村“实”变化才能带来举国上下的“真”变化。因此把“力”用在行政村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抓好行政村为单元的乡村振兴有示范意义。我市目前有3000多个乡村型行政村。经过前几年有序归并,区县(市)内的大多行政村基本规模相当,村与村之间山、水、田、林、路自然面貌相似,每个行政村内自然村落个数也差不多,这给行政村党组织统筹谋划、因地制宜、抓点做样、相互开展工作竞赛、提高领导水平创造了条件。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乡村振兴搞得好不好,老百性一比就知道,示范作用极佳。 三、以行政村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实施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名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是对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水平的极大考验。以制订行政村三年行动计划入手,可以倒逼农村党组织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吃透中央乡村振兴的精神实质,以学促干,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建设,防止乡村振兴中一哄面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倒逼乡村振兴中农村干部眼睛向“上”为眼睛向“下”,变比“关系”为比“能力”,改变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现象,激发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调动亿万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建议行政村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明确工作目标。要明确以三年一期,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的目标。第一期通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既要在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农民增收渠道多元,人均收入增长,农民生活富裕等物质方面的指标,又要勾划村容村貌村道改善,村级管理治理有序,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党组织建设等精神方面的指标。 二、工作原则。我认为重点强调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坚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两手硬。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列入“发挥政府作用”的工作范畴,作为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领导一切”的有效保障。把宏观指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和依靠市场力量发挥龙头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夯实产业兴旺基础。 二是突出坚持党管乡村振兴,与发挥农民主体地位两手抓。毫不动摇地坚持村村党委对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确保党委在振兴战略实施中始终掌控全局、协调各方,把突出领导核心作用 在引导、协调、有效工作上,统一于各级党领导乡村振兴工作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尊重农民自愿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家庭经营渠道。 三是突出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两兼顾。统筹协调山水田林库居,把生态资源,水资源,文化资源、民力资源等各类资源有效整合配置,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突出集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环境整治、民生改善等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村庄全面转型。 三、明确主要任务。重点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全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抓住消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机遇,通过项目引领,发展集体经济;抓住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制度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加强管理、经营机制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抓住水资源开发利用机遇,通过劳务折价入股、发展集体经济;抓住全域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机遇,挖掘革命文化、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发展集体经济。通过三年努力,村级集体经济形成多元收入良性发展、持续增长格局。 二是深化改革文章。以土地流转改革为重点,促进绿色产业深度转型。抓好农民承包地流转签约,抓好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建立产学研融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龙头带动、农户联动的提升导向一致行动,积极稳妥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三权分置”改革样板。 三是环境整治文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村道。完善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新建住宅深埋三格式化粪池,合理规划新建生态公厕,补齐农村无害化公厕短板。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保护乡村古建筑,保留乡村原生态风貌,强化新建住宅规划,建设乡村田园建筑示范。依托重点工程,争取项目支持,全力推进村道硬化。 四是评选活动文章。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持续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评选活动,弘扬家庭美德。通过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屋建筑,灌溉库渠坝址,挖掘历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展示农耕文化,淳化民风,凝聚民心。抓好农村公墓规划,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弘扬健康节俭文化生活。 四、明确进度计划。这是确保计划落地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明确项目工程,明确目标、时间节点、责任人,分期推进,抓好落实。 五、落实保障措施。我认为重点是:一是加强领导。按照中央“五级书记”抓振兴要求,强化“一线总指挥”意识,形成镇党委领导、村党委负责、驻村干部指导、村干部领衔,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制度。建立每个项目一个干部联系制度,定期汇报督查制度,纳入镇对村干部工作考核。 二是建立制度。逐步建立对外公开招投标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将实施绩效纳入对镇街道年度考核、对区县(市)党委政府的综合考评。三是加强宣传。借助新兴媒体,讲好夏村故事。争取社会支持,民资参与,形成广泛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