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提到,下沙来往海宁的两条断头路正在打通,即海宁的聆涛路与下沙之江东路、春潮路与下沙云涛北路连通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年底前将全部建成通车,届时两地开启“无缝对接”新时代。 最后200米的断头路打通,这是便民、为民的实事工程,方便了两地百姓,拍手称快。 但同样在大学城北板块,还有两大“断头工程”“历史遗留问题”亟需解决,特提出如下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 1、下沙之江东路(江东大桥北侧)沿江绿化带的历史遗留问题: 现在下沙14公里沿江湿地绿带是下沙的一张名片,很美很漂亮,作为当年三江两岸绿道建设的一部分,下沙也是受益匪浅,但是当年三江两岸绿道钱塘江北案是从江东大桥南侧开始的,恰恰遗留了江东大桥北侧的最后200米,如今还是一片荒地。试问,这200多米就不是杭州土地吗?这几年欠下的帐,是时候补上了。 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在这次修复断头路的基础上一并将此段沿江绿地规划好建设好,可以作为杭州几十公里沿江绿道的终点站,钱塘江沿江绿道的驿站,海宁进入杭州的窗口、桥头堡,极大提升下沙形象。 建议借助江东大桥景观,建成独具特色的下沙桥头堡公园(如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曼哈顿大桥和威廉斯堡大桥桥头堡均为著名景观),这可以让市民休闲有地方、运动有跑道,此举将造福下沙大学城北板块、下沙沿江数十万居民,以及下沙大学城数十万大学生。 第二个建议: 2、下沙与海宁3000亩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方案:建议建设成郊野公园: 下沙与海宁的3000亩土地,属历史遗留问题,除1000亩为封闭的高尔夫球场外,其余2000来亩土地一直荒废多年,故建议和海宁协商建设成大城市郊区的郊野公园,这样改造成本低、见效快,也是适当区隔海宁高新区众多工厂,两地交接的合理边界,如果规模郊野公园,将成为大杭州的后花园、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也必将造福海宁及下沙两地百姓。 原因有四: 一、杭州也有规划郊野公园,但不是多了,是少了,如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设21个郊野公园,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有大约250个郊野公园。 二、建造郊野公园,成本低,易实现,这块区域自然条件较好、公共交通便利,再适合不过做郊野公园了。也是下沙继沿江湿地、金沙湖湖面后第三个生态项目。 三、建造郊野公园后,即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也能极大提升海宁、下沙两地板块价值,使两地更宜居。 四、大学城北板块的规划,几经调整,绿化占比远没达标,建造郊野公园是很好的补充。 再提两个设想: 第一个设想: 1、规划建设起至大学城北的沿江观光云轨: 在未来时机成熟时,建议上述桥头堡公园结合旁边公交停车用地及商地项目,作为沿江云轨观光电车或沿江有轨景观电车项目的起始站,大学城北首站、经沿江、沿江南、东部湾总部基地、1号大街,九堡……延伸到钱江新城二期、钱江新城……拥江发展时代,串起下沙及钱江新城,即为观光路线,又为大学城北、沿江大型居住区居民通勤方式。 这将极大提升下沙对外形象,甚至杭州对外形象,更好助力下沙经济转型。 第二个设想: 2、地铁四期规划中,11号线终点站设立在大学城北沿江商地板块(江涛路与水云街或凌云街交叉口): 大学城北板块是刚需板块,入住率超乎寻常的高,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出行方向一致性极高(都是往市区方向),按照既定规划,未来出行将形成单向潮汐效应,早晚必堵(目前已初现苗头),再加上海宁大学居住板块,这里未来将居住二三十万居民,急需地铁配套规划,不要等到寸步难行再后悔莫及。 作为下沙三大居住板块之一,是唯一尚未规划地铁的区块,希望相关部门能未雨绸缪,规划先行。 地铁四期目前筹备规划期,建议从萧山科技城过江后,沿1号大街或文泽路到元成后,再转向东,沿围垦街一路向东穿过绕城高速后,沿水云街或凌云街,穿过大学城北核心区,终于沿江商地。 即为大学城北板块海宁居住板块几十万百姓提供便利,也提升板块价值,也利于商业用地规划及招商,成为下沙桥头堡。 随着大江东的快速发展,人口激增,11号线在大学城北板块,可预留往东过江往大江东的通道。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