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杭州都市圈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大量人流、物流加速拥入城区,钟摆式流量十分明显。目前杭州常驻人口已突破900万,预计2022亚运会前,杭州的常驻人口很可能会突破千万大关。杭州现有的交通规划格局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天天拥堵已经成为常态,更不用说6年后。交通问题严重阻碍了杭州的跨跃式发展,阻碍了杭州向一线大都市迈进。 虽然目前杭州有地铁1-10号线规划,但也并不能完全缓解杭州拥堵,因为杭州都市圈内大量物流、车流仍然主要依赖于快速路网。杭州的四纵五横快速路网格局还是太小,局限大:一是快速路容量小(很多双向4车道),二是分布结构不合理,主城核心区交通得不到根本性改善。 别的一线大城市是环线主要承担内勤(区内交通),纵横干道承担外勤(进出城),两者有一定的错位分流。 而杭州快速路是纵横线,导致外勤流量(进城、出城、穿城)与内勤流量(区内通行)相互叠加,快速路异常拥堵,尤其是枢纽节点成为死结。 建议杭州借亚运会的东风,下定决心,从大思路、大格局出发,进行四条环线规划。目的:一是加密快速路网的密度,二是将内勤、外勤交通流量进行错位分流,使区内交通更便捷。 (可能很多网友一提到杭州建环线,就下意识条件反射,表示反对,但真的未必不可能,作用很大。以下由易到难排序) 1、四环:组团环线,位于一绕和二绕的中间,以高架为主,将临平、塘栖、仁和、良渚、瓶窑、仓前、银湖、转塘周浦、义桥、临浦、钱清、萧山机场、大江东、下沙东(海宁工业园)等组团串联起来。 2、三环:位于杭州绕城高速,但并不完全重合,以高架和地面路为主,主要分担绕城高速的压力,同时弥补杭州绕城内北部和南部快速路网的空白。 西边:将绕城西线改为高架,地面路是西三环快速路;北边:北三环位于绕城北线和留石快速路的中间,填补这一区域快速路网的空白,同时利于开发杭钢新城;南边:南三环位于绕城东线与彩虹快速路的中间(袁浦-闻堰-蜀山-新塘街道),填补这一区域快速路网的空白,同时利于开发湘湖三期;东线:将绕城半山隧道至乔司东这一段改为高架,地面道路是东三环北段,南段近期利用东湖通城快速路; 3、二环:以隧道和地面路(路口下穿)为主,古翠路-登云路-西文街-相埠路-红普路-金一路-滨安路-江南大道(三桥西段)-近期紫之隧道(远期穿越景区)-古翠路。最大作用是可以分流文一德胜快速路的交通压力;利好于钱新二期开发和跨江发展。 4、一环:以隧道和地面路(路口下穿)为主,体育场路-昙花庵路-三新路-钱江路-望江路-延安南路-湖滨隧道-武林路-体育场路。最大作用是分流西湖湖滨地区、延安路的交通压力,打通了体育场路和昙花庵路,望江路和延安南路,形成了大环流。(难点:武林路拆一列、解百拆,延安南路走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