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首页 栏目首页 栏目动态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使用帮助 栏目简介
  网上服务  
 
问题编号:150329122203 发表时间:2015-03-29
网友(133****5936):
倡导全杭州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是杭州“一号工程” 的加油站

许多人家中有许多藏书,闲置多年;到图书馆借书不方便,因而许多人少了阅读的机会;出差到外地携带图书不方便;许多零星的时间不便读书而把时间虚度;开辟的微型图书柜点位少、容量小、互动性差、周转率低、利用效率不高;部分人交换图书的方式也是受众面小。等等。
杭州市委市政府给杭州图书馆确定的性质是: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在图书馆里,阅览图书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没有任何费用,而且不需要押金。即使是借阅读书,也仅仅出示一张市民卡或者实名借书卡就能办理。
早在2008年10月份,杭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的当天,时任馆长褚树青就表示:“公共图书从诞生这天起,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的”,后来的“我们没有权利撵走哪一个人,但是您有权利换个区域”的话,温暖许多人,感动一座城。
在家门口、写字楼、公共场所设立信息互联互通的公共书柜,便于借阅还书服务;尝试变更图书馆藏书购书方式;将利用率高的热门图书电子化便于阅读,能错时异地随时便捷地利用手机等自备终端阅读;将图书声音化,利用零星时间阅读,提高学习效率,延长生命周期,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很大益处。
建议:1、家庭藏书拿出来共享:许多家庭有很多很有价值的图书,有时却因无处存放而当做废品变卖,实为可惜。将家庭藏书以收购或者赠予的方式纳入到杭州图书馆藏书,进而实现家庭藏书、社会藏书、图书馆藏书、书店藏书等共融共享,发挥图书最大效益。2、书店图书借阅拿回家:现在图书馆采取购书回来后经编码建档等手续再借阅,读者从馆藏图书中选择借阅,选择面窄、新书滞后。在图书发行迅速、知识爆炸的今天,不能满足读者对新知识的及时渴求。改变图书馆买书借阅的传统,拓展为互动式、代购式,探索图书馆、书店合作经营,让纳入图书馆藏的书店里的书籍,由读者在与图书馆合作经营的书店直接借书,之后由图书馆与书店结算费用,即可在书店借阅还书,又可在图书馆还书再借阅。3、外地购书拿回来报销:图书采购全员化、收纳图书智慧化、借阅图书个性化,读者在外地看到好书,经杭州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信息平台确认,读者可先购买、回来报销、随即借阅的方式保证馆藏图书及时性、数量和质量,进而提高图书利用效率。4、互联互通信息化交流:探索各图书馆共享图书。在市属各图书馆共享通借通还的基础上,尝试与省级图书馆、其他兄弟图书馆互通有无、共享图书资源,减少馆藏压力,提高图书利用效率。探索各图书馆交流图书。对超出馆藏规定数量的图书,经过建档归类,与兄弟图书馆交流交换。5、公共书柜家门口布设:借鉴E邮箱的思路,在家门口布设公共书柜,实现家门口借书还书。在市属各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基础上,拓展终端接通最后一公里,在家门口的社区、工作办事的写字楼、公共场所设立信息互联互通、容量适当的公共书柜,实现错时异地就近随时便捷的借书还书服务,提高图书利用效率,增进民众文化修养。公共书柜24小时开通,动态管理。6、网络预订家门口借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拉近了距离,信息联通了很多,拓展查询方式和渠道,按照分类级别,利用现代技术对公开的图书建立信息平台供网上检索、查阅、预订,全市统一配送借阅图书机制,实现在家门口、工作地、公共场所的公共书柜,按照约定时间地点、以自己最方便的就近公共书柜配送书、取书、还书。7、图书电子化异地读书:利用现代技术如手机APP、微信等,将利用率高的热门图书电子化便于更多读者阅读,无论何时何地,甚至出差在外,能错时异地随时便捷地利用手机等自备终端,经登录许可后阅读杭州图书馆的电子图书。8、书籍声音化兼学听书: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自助听书。当今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大块时间难得,零星时间较多,将图书声音化,利用零星时间接力连续听书,提高学习效率,延长生命周期,比如乘车、运动、劳动、旅游等间隙或者同时,善听声音图书,掌握知识,贡献社会,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很大益处。条件许可时,还可对外地外国来杭多语言的旅游等人群自动宣传杭州,展示杭州。宣传杭州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当今发展等内容,让文化底蕴深厚的杭州走向全世界。9、多渠道宣传营造氛围:一个勤于学习的民族是有希望的,一座善于学习的城市是有活力的。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深化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发展经济的源泉离不开创新,创新思维的动力离不开学习,学习实效的营养离不开书籍,互联网时代离不开互联网思维。借还书便捷化、书籍电子化、看书异地化、学习分散化,拓展图书馆终端、探索移动图书馆、尝试立体图书馆、开创听书图书馆,倡导杭州学习型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民众文化修养,生活品质提升,有文化、有品位、有修养、有能力的杭州公民的培养都有很大益处。10、杭州有“最美现象”等精神文化品牌,发展经济的同时抓精神文化建设。开通初期多渠道多方式宣传,让所有来杭人士尽人皆知,营造全社会读书学习氛围,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民众文化修养,为品质杭州增色添彩。

王景峰
2015年3月29日
 
回复时间: 2015-03-31  
这位网友你好,感谢您的建议,我们会将其整合后提交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留存汇总,供职能部门决策参考。感谢您对杭网议事厅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能继续将您的意见和建议告诉我们。
 
 
联办单位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