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首页 栏目首页 栏目动态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使用帮助 栏目简介
  网上服务  
 
问题编号:141128152748 发表时间:2014-11-28
网友(138****2189):
对杭州市居民健康互动平台畅想录
昨晚我好不容易进入杭州市居民健康互动平台。自得知我已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并在杭州市居民健康活动平台建立了档案,以后可以查询医疗情况后,心里就一直冲动,要进入平台,查看信息。但由于社区小方医生说进入平台需要密码,而密码存在社区医院的电脑里,一直没有能给我。昨天终于发给短消息,告诉了密码。密码分大小写,有英文和数字,几次进不去,待弄清楚I与1的区别后,终于进入平台。里面有我的疾病信息,基本数据只有姓名、身份证号码、年龄。没有住址、电话、职业情况、遗传疾病等重要信息。在健康档案12个栏目里只有3个栏目建档:基本信息、高血压、糖尿病。疾病只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记载,且仅2013年几个月的数据。想来是当时建档时所载。责任医师是陆医师。后来换成方医师,就没有记载。
平台的结构还是比较周详的,只是缺乏使用。再好的平台,若缺乏使用、互动,就没有作用。我在平台里加填了有关基本信息,写了健康日记,记载了血压测量,并向责任医师提出咨询,且看会否回复。
我以为杭州市居民健康活动平台也为智慧医疗之一种。有关资料告诉我,在杭州市级医院都可以查看个人看病信息,包括体检情况,医药检验,看病用药。但似乎还没有执行。我于今年的体检报告就没有输入。用药情况更没有输入。既然有了这个平台,希望各医院能把病人医疗数据都输入互动平台,就如同在病历本上记载诊断情况。并希望将来能在省级医院也互通信息。现在到诸如浙一、浙二医院看病,医生的诊断书一般都写在医院的电脑上,没有记录在病历本上。而医院的电脑又与病人不通。除非你向医生要求,他才会打印一张诊断意见给你。若直接在互动平台上记载,岂不快哉!
我不知能否在平台里查看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资料。若网络相通,相信应该可以查看。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胶片等支出。既为社保节约费用,也为个人节省开支。现在像做B超,一张A4纸大小的彩色图像,要向病人收取8元钱,且不能享受医保。而其成本最多3毛钱而已。至于用于CT等的胶片,从12元,到几十元,都要个人全额负担。这是极不合理的。有了互动平台,相信大多数病人都会要求不再提供纸质或胶片。因为在平台上就可以查看。且方便,再不必随身携带,也利于医生诊断。我不知道能否把自己的检查单用拍照传到平台上,这样可大大方便输入数据,建立电子档案。
与杭州市居民健康互动平台相对应的是家庭医生制度。只有签约了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既家庭医生,才可以享受互动平台。家庭医生的签约费是每人10元一个月,由市、区财政和个人分担支付。个人仅承担十分之一。今年的个人支付12元由社区支出。但就是看来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家庭医师服务,我的同学还不愿意签约。说若签约了,将不方便去大医院看病。因为必须由社区医院转诊,方可再去上一级医院看病。关于此事,文件好像是这么说的,但余杭似乎没有实行,没有必须实行转诊制度。
我以为,实行家庭医生,所谓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确实好。但若其目的仅为了分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就大可不必。因为不能以麻烦病患者为代价,来减轻大医院压力。况且,要去大医院看病的,即使自费,也要去看。不是一个转诊就可以缓解的。
实行家庭医生,好像是从2013年10月起,社区医生电话告知。其实际服务仍与以往没有区别,无非是社区医生每星期三下午到社区蹲点,给社区人员量量血压什么的。对于老年人、退休人员、多种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还应该经常上门走访。在实行了新的医疗改革后,挂号费和诊疗费提高到5元以上,社区医院5元,街道卫生院和区人民医院10元。而家庭医生都起码属于街道卫生院。按理,家庭医生出诊可以有处方权,既然病人已支付了签约服务费,挂号费就应该免去。我不知道国外是如何处理此类关系的。相信国外发达国家,类似家庭医生、家庭律师、家庭会计都很多。难不成家庭会计每个月给你编织资产负债表还要另外支付费用?
我们知道,以前医院有方便门诊,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常年吃同一类药,看病就是为了配药。若家庭医生碰到这样的病人,也要每次收取10元诊疗费,同时每月收取10元签约服务费,且非太过分?虽然签约家庭医生的服务费,跟人负担不大,甚而不负担。但医院是实实在在的到好处的。因为市、区,加上社区的三级服务费都给了医院了。现在医院还有所谓120元处方权,开处方不能超过120元,药物不能超过3种,即使是慢性病也不行。这难免会使病人以为医院是为了多收诊疗费。而其实还不尽然。据说,这是社保局要求的。社保局限制开大处方,本意不错。但对于慢性病患者,也要有的方矢。如治高血压的压氏达,一盒15粒,即使一天吃一粒,也只能吃半月。而医生只允许开一盒。如此死板,不但麻烦了病患者,也加大了医院的就诊压力。而且提高了病人的看病成本。
总之,家庭医生、医养护一体化的智慧医疗、居民健康互动平台,杭州市给我们展示了现代医疗的最新服务方式。在让杭州市民充分享受现代医疗的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希望智慧医疗服务能层层递进,服务到位,真正方便市民,方便老年患者。
 
回复时间: 2014-12-01  
这位网友你好,感谢您的建议,我们会将其整合后提交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留存汇总,供职能部门决策参考。感谢您对杭网议事厅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能继续将您的意见和建议告诉我们。
 
 
联办单位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