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除了成片开发保障房之外,还尝试着在商品房小区配建保障房。这算是个新事物,以前没有先例,如何建造,如何分配,如何管理都值得研究和探讨。我的观点如下: 保障房也不一定非要整齐划一,都是50—60平方米的标准户型。保障房也可以有不同的品质,不同的户型,不同的面积,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当然,这个比例要合理,要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型,基本户型的保障房还是要占绝大多数,以满足广大收入有限的工薪阶层的需要。 不同品质的保障房当然要有不同的价位,公租房的基本价位为市场价格的一半比较合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上下浮动。 以刚刚出让的华家池地块为例,其中的两个地块分别有2000平方米和2200平方米的保障房。如果把这些面积都开发成50-60平方米的保障房,那肯定是个失败的案例。原因很简单,一是这样的户型和品质与整个小区的品质极不相配,二是这几套房子的分配都成了问题,本来是政府为民办的好事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引发众多口水。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这些区块的保障房跟商品房完全相同,同等面积,同等品质。同等设计,同等户型。(当然,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面积的户型)。小区建成后,政府按照配建面积取得相应的房产。政府拥有这些房产的产权和完全处置权,由房产管理部门代管。 这些套房的分配使用要附加严格条件,房屋的品质和地段越好附件的条件越高。当然租金要比普通公租房要高。分配对象为在固定时限内为杭州服务的高端人士,包括: 1 大学和科研机构聘请的合约制学术人才。 2 各个公司和单位聘请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 海外归国创业人才。 4 文艺团体聘请的外籍艺术家和特聘艺术家 5 为杭州市工作的其它方面专才。
这些分散的配建房产,在管理上采用和雇主单位共同管理的原则。即由雇主单位向房管部门提出申请,租房合同可以由房管部门和雇主单位签订,也可以由雇主单位做担保,共同参与管理。(租金由租住者本人支付或者由雇主单位支付由他们双方协商议定。
让上述各类人士入住成片开发的公租房显然不那么现实,他们需要更加体面的生活环境。而杭州的高房价高房租显然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笔不小的成本,而如果杭州市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相信他们会更加愿意为杭州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