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首页 栏目首页 栏目动态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使用帮助 栏目简介
  网上服务  
 
问题编号:111122222372 发表时间:2011-11-22
网友(0516-****7404):
深入推进杭州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小金库”专项治理事关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事关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形式的“小金库”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给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成效不能非常明显,更易引起群众的不满,事关稳定的大局。笔者认为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以强化教育,全面防控为手段,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
1、全面加大宣传教育。坚持思想教育为先导,相信宣传教育也是生产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树起拒绝“小金库”的防火墙。
(1)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设置专题网页。在各自网站设置“小金库”专项整治专题网页,对“小金库”治理工作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抓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明确什么是小金库,其危害及法律有关规定,只要该专题网页存在,始终是对“小金库”设置者的一个善意提醒,始终让其心里不得安宁,悬崖勒马,有也利于预防更多的人设置“小金库”,起到惩前毖后之效。
(2)全市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每年选择有春节的那个月开展活动,层层制定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选择全国、全省和杭州市查处的“小金库”典型案例,以每周一课、专题学习、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反思,人人自评分析,个个书面反思,组织审核验收,通过警示教育触动受教育者的灵魂,让正在设置“小金库”者中止违规行为,让已经犯错误者主动承认,争取宽大处理。
(3)开展专项治理“小金库”优秀用语征集活动。通过重金全面征集,既征集到治理“小金库”的箴言妙语,提升专项治理“小金库”的品味和水平,又调动全市干部和企业员工及社会各界群众参与到 “小金库” 专项治理工作中来,在征集过程中切身接受教育,营造对“小金库”人人喊打的浓厚氛围,让“小金库”设置者陷入孤立境地,促进其整改。
(4)媒体设置“小金库”专项治理专栏。重点在杭州市各级党委机关报或企业内部报刊上设立活动专栏,充分发挥阵地宣传作用,既宣传杭州市“小金库”专项治理的成效,又及时曝光各级政府查处的“小金库”,并开展群众性的讨论,帮助读者明辨是非,从舆论上围困“小金库”,以对“小金库”不懈的宣传教育,转变设置者的错误思想,提醒后来者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
(5)对领导干部发送拒绝“小金库”的短信提示。领导干部是设“小金库”的高危人群,节假日是使用“小金库”的关键时段,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抓好关键人群,突出关键时段,以短信提示的形式,督促各级领导干部遵守法纪,清正廉洁,对组织负责,让群众满意,自觉抵制“小金库”的诱惑,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在加强对“小金库”治理工作常态化管理的同时,必须发挥各级政府组织领导作用,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必须发挥好治理“小金库”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1)统筹系统安排。在深入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由杭州市政府牵头组织,各级政府负责实施,并坚持一把手负责制,从宣传氛围的营造到自查自纠及总结验收等各环节进行细致部署,并抓好过程监控和落实,树一批先进典型,批一些后进分子,形成“小金库”治理的狂风暴雨,保持对“小金库”治理的高压态势。
(2)突出重点关键。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前期细致排查的基础上,明确专项整治检查的关键部门和关键处所,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和期限,全方位的检查监控,要针对列入重点的不同行业和不同性格的个体制定个性化专项整治方案,提高针对性,确保实效性,以抓关键提高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的整体水平。
(3)拓展检查形式。除了常用的翻阅资料,检查记录和个人谈话外,还有积极创新,采用非常规手段,借鉴中央纪委检查组下基层调查落实问题的工作方法和措施,采用开放式信息收集法,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单位自查与上级抽查相协作,检查组与群众面对面,让专项检查避免走马观花,无功而返。
(4)科学检验评估。在下级单位自检自查自纠自验的基础上,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检查验收,根据日常掌控的数据资料及信息,有重点地进行抽验,对自查问题进行复验,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检查组集体评估民主定性的工作制度,确保公平公正,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群众对评估结果的品评,群众无异议方算通过。
(5)抓好巩固深化。对专项治理过程发现的新问题要积极思考对策,对一些惯性问题要统一出台对策措施,尤其是一些部门合理要求开支却因单位一些“规定”而不得不设“小金库”解决问题的情况,要区别对待,研究解决方法,畅通渠道,而对一些严重违规设置的“小金库”要坚决没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该处分的处分,该移交司法部门的要毫不犹豫地移交,千万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真正地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的效果。


3、始终坚持群防群治。一些单位部门私设“小金库”已远非一日,有的是几任领导前就存在,明知违规还是照设不误,还有的在历次专项整台中依然不能根除,充分说明“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难度,可谓积重难返,应坚持群防群治:
(1)问策人民群众。群众中蕴藏解决问题的无穷力量,走群众路线是我党工作的一大法宝,有关部门应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走访了解,听听群众对解决“小金库”问题的意见,发动群众针对不同阶段“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点献计献策,形成“小金库”专项治理巩固的群众防线。
(2)发挥组织作用。各级政府组织应充分认识到“小金库”的危害性及治理的艰巨性和工作的长期性,必须发挥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及管理作用,将“小金库”专项治理纳入组织的年度计划和日常规范,出台硬性规定,采取行政手段强控“小金库”,经常总结分析,大会小会提醒,努力将“小金库”扼杀在萌芽状态。
(3)实行有奖举报。加强思想教育,发动群众自觉提供“小金库”线索,在大众传媒上公布杭州市“小金库”有奖举报奖励标准,对查实的 “小金库”及时通报,并对举报人实行按标的大小奖励,多举报多奖励,举报得越大奖励得越多,并纳入文明市民评比标准,让举报者得实惠,有面子,形成人人积极举报,合力整治“小金库”的良好氛围。
(4)畅通举报途径。有关“小金库”专项治理主管部门应转变工作作风,切实认识到群众举报成本的加大和举报风险,改变以往电话、信件举报的固有方式,拓展为更为安全的电邮举报,及时向群众公布易于识记的举报电邮,方便群众举报,也可以设立专门举报网页,通过注册用户加密码或简单却有据可查的表单对话形式进行举报信息的录入收集,既保护了举报人,还有利于举报人事后的领取奖励。
(5)尊重群众评议。单位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效除了上级部门的专门检查外,还应通过公示的形式,发动群众评议,因为群众眼睛最雪亮,想蒙混过关者也最害怕群众的评议,各级“小金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及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群众的评议,凡群众反应强烈的,一律重新复验,不合格的决不放一马,决不能让群众失望。

4、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没有考核的治理是无效的治理,没有奖励的治理也无从激发治理的积极性,无法凝聚力量稳步推进。要不断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小金库”专项治理的效能。
(1)完善奖惩机制。年初签订领导干部“小金库”专项治理责任书,投入一定数额风险金,年底评验兑现,双倍奖励,本项工作不达标者则不予返还,对于日常“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有关部门及时予以一次性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有关部门予以经济处罚,形成良好的奖优罚劣的机制。
(2)坚持一票否绝。将“小金库”治理纳入评价一名干部绩效能力的重要指标,凡单位该项工作整治不力的,领导干部取消一切评优评先资格,凡本部门发生“小金库”被上级查处的,部门领导一律不得提拔作用,通过组织手段保持“小金库”治理的高压态势,让各级部门领导主动管,自觉管,而且还要努力管好。
(3)从严责任追究。制定完善杭州市“小金库”责任追究办法,从查处金额、查处形式、个人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小金库”责任人员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鼓励坦白从宽,积极检举,重罚累犯重犯,躲避检查,对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立标明的,以利于有关部门对标处罚,依法追究相关人的责任,杜绝随意性。
(4)开展奖罚公示。借政务公开的东风,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定期公示本级政府查处的“小金库”处罚情况,要直接公示政府的发文,体现权威性,对各阶段专项治理较好的单位表扬通报和奖励决定也要同期公布,既展示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果,又体现了政府按标奖罚分明,一诺千金,更激励先进集体和个人再接再厉,让违规者没面子,少票子,知耻而勇,迎头赶上。
(5)认真评优评先。每年召开一次“小金库”专项治理表彰会,布置下一年度工作,表彰本年度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颁牌匾,发奖金,要进行先进经验的交流学习,研讨落后单位的原因和教训,既是庆功会,又是分析会,既鼓劲,又加压,通过大会树正气,鞭后进,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整体效果,确保杭州市“小金库”治理工作有序有效的推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回复时间: 2011-11-23  
这位网友你好,谢谢你的建议。杭网议事厅会将优秀网友的建议纳入“网友好建议”,并定期上交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进行筛选,纳入杭州市人民好建议年度评比表彰。“杭州网”也将定期评选热心网民和“金点子”,对获奖者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
 
 
联办单位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