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的同龄人中,知道“大华书场”的年轻朋友并不会多。由于自己从小居住在书场附近的缘故,我个人对于这个书场还是有感情的。看到杭州网关于“大华书场倒闭”的消息,我决定为书场经营“支招”,希望杭州社会能对此引起重视,并呼唤有同样兴趣与理念的朋友可以行动起来,为这座城市保留下这个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场所。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虽然书场经历改制,但其经营水平还是维持不变,已经不适合当今文化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下,我为“大华书场”描绘一幅自己的改革路线图,希望让老事物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光彩,成为杭州文化产业的一朵奇葩。
一,重新审视评估“大华书场”品牌价值:
说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杭州又是中国宋元“话本”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与根据地之一。作为杭州现存唯一的书场品牌,大华书场的保留价值可想而知。而若听之任之,失去后再重新寻回,其损失代价又是相对比较大的。杭州作为全国文化产业重要城市,近几年又在推广“南宋古都”文化牌,这个说书文化也同杭剧,越剧,小热昏等传统艺术形式一样,需要这座城市花心思,将古老的民间曲艺文化“有机更新”,为其注入新的市场活力。
二, 具体改革方案:
1,经营地点: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酒香还怕巷子深,地段选择对于经营成功相当重要。翻开杭州地图,我认为中山路南宋御街应该是最符合“大华书场”内容与气质的地点了。前段时间杭州电视台“我们圆桌会”栏目探讨过如何提升杭州中华美食园的形象与人气,我的建议中有一条就涉及周边区域的“多种业态混搭”,让游客在南宋古都的“皇城根下”,不仅吃得舒畅,也玩得开心。
我想,若把“大华书场”从比较偏僻冷门的青年路搬到热闹的御街上,书场方面赢得更广泛的客户面,尤其是吸引喜欢尝鲜和“体验当地生活”的中外游客;而御街方面也成功吸引到了一块反映正宗老杭州文化的“金字招牌”,丰富街区的经营业态,提升休闲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复元富有古临安城市风味的“瓦肆伎艺”的娱乐场景,可谓“双赢共利”的举措。而今后,等大华书场经营状况改善后,还可以向运河古街做品牌推广,另当后论。
2,经营内容和形式调整: 提到“说书”,年轻人可能都不太晓得,但若提起“客官要知详情,请待下回分解”这一句话,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对之熟悉于心的。“吊观众胃口”是说书文化的魅力之一,所以说每天播一到两集的电视剧可谓是“说书”文化的立体化延伸。
那如何将年轻观众群从电视和网络中吸引出来,培养他们对于传统说书文化的兴趣,让说书如同重新振兴的东北“二人转”那样再次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主流文化呢?我想到几招,愿起抛砖引玉之用。 1)注重“快慢”节奏的协调:可以适当增加“短篇”的比例,需要多天演讲的连播型长篇故事可以考虑以唱片或视频形式向这些观众推广,让年轻人在智能手机上也能下载播放说书段子。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每天到点就来听书的,而游客更往往只能听上一场戏,再精彩也等不及“下回的分解”了。为了调合观众需求,不让大多数观众“抱憾回家”,书场有必要对于说书的形式进行一定的调整。而调整的原则可以是,在以老年“票友”为主的中下午场,保留最传统的长篇章回式说书内容,而其他时间里则新增更灵活的表演形式。
相对应的,票价方面也可以分场次与内容来分档计价。对于老年“票友”可以保持优惠票价,当然现在的4元月票的价格也明显过于低廉,适当提价可以使得书场更好地维持长久经营,相信热爱听书的票友们也会对此给予理解与支持。
2)以书场为艺术平台,增加与其他类型民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除了说书外,杭州的小热昏,绍兴的莲花落,苏州的评弹等等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传统民间艺术,若让他们分散经营,结果是一个个凋敝,门庭冷落。其实倒不如把他们荟集起来,“遗珠重拾”,编排出一套“文化江南荟”,以传统的形式演绎从古至今跨时代的内容。观众们可以在书场里花上一个晚上的功夫,一边品茶吃小点,一边随着表演者们“神游寻觅梦里江南”。横观现在的杭州夜游型文艺表演市场,以“印象西湖”和“宋城千古情“为代表的大型歌舞秀占的比重较大,而语言曲艺类节目则相对不足,相信“文化江南荟”这样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此片空白。放眼中国,东北有异常红火的二人转,京津地区有郭德纲的相声社,大上海有周立波的滑稽清口秀,还有南粤文化“笃栋笑”也日渐兴起。我衷心希望,杭州作为中国的文化重地,要认真梳理整合自己的文化脉络,为大家推出既符合时代兴趣,又坚持传承地方传统特色的“集大成者”的语言曲艺类文化节目,让杭州成为市民与游客心目中一座“毛发厣”(很有趣很可爱)的城市。话说英语中“funny”和杭州话里的“发厣”也有音韵上的暗合,或许这种东西文化上的“纯属巧合”,也是一种老天鼓励杭州发展文化事业的暗示吧。
3)话剧与话本,跨界合作?!
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在杭州有工作室,而他的戏剧在杭州乃至全国都广受欢迎。我在想,虽然话本说书与现代话剧有许多差别,但终究同属语言表演范畴,而赖导和其他许多两岸三地的艺术导演都表达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所以我想,是否能在这种节骨眼上,有机构或个人能帮忙穿针引线,为杭州乃至整个国家保留住这古老的说书艺术而创作出一部能引起大家,尤其是年轻族群兴趣的文艺作品?杭州的文艺界是不是都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大华书场度过难关呢?
另外,市场营销方面也需加大投入。大华书场一直默默“蜗居”在羊坝头青年路一带,任凭这说书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妙舌生花”,没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文宣,也还是不行的。
最后,祝贺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希望杭州在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与发扬,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谢谢。 |